余秀慧: 我与中国汽车的三十余载
2023 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70周年华诞。1953 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展开;现如今,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连续 8 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筚路蓝缕70载,这一历史,由每一位中国汽车人共同书写。
DBA首期班同学余秀慧,投身汽车行业三十余载,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以及上汽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的建设发展,在上汽集团下属多个核心业务企业任职,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职业生涯里,余秀慧获得诸多荣誉,但她始终保持低调谦逊、求真务实的本色,我们也很好奇一名专业汽车人伴随中国汽车发展之路的所感与见解。让我们在余秀慧同学的讲述中,重回那个车轮滚滚向前的年代。
01 拥有自己的汽车?别忽悠人了!
1988年大学毕业之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大众)来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我有幸进入了这家汽车合资企业。记得当时上汽大众的德方执行副总经理给我们做新员工入职培训,当他说到“不久的将来,也许15年、20年以后,你们每个人也会拥有自己的汽车”,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心里在想,别忽悠人了!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时候,上海的弄堂里要是开进一辆小汽车,就会有一大群孩子追着汽车跑,因为太稀罕了。因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实在太过遥远。
1990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被外派到德国狼堡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学习工作一年多。下了飞机,德国大众的同事来接我们,当车子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都是飞驰的汽车,而当时中国还只有唯一一条沪嘉高速公路,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心里默默思索:多少年以后中国也能拥有这样发达的交通网络呀。
0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汽车工业刚起步之时,因为资源相对匮乏,以举国之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和世界汽车行业相比,还是晚了近50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作出明确指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轿车可以合资”,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启动了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80年代风靡一时的“桑塔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
我记得当时有人提着一手提箱现金到上汽大众来买车提车,桑塔纳在中国供不应求。之后,全世界各大汽车主机厂,纷纷来到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形成了一股合资的热潮。合作的关键,是引进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加快缩小差距。
在上汽大众,我主要从事工装模具设计及工艺规划,参与了上汽大众汽车二厂冲压车间规划和建设工作。1995年12月,我被调往浦东轿车项目组,参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的筹建。从1997年1月在上海浦东打下第一根桩,到1998年年末第一辆车从生产线上驶下,上汽通用仅用了短短23个月,创造了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史以及通用汽车全球新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上汽通用建设项目列为了1998年上海市一号工程(右五为余秀慧)
引进整车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推进过程,同样由易到难,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全供应链产业能力建设得到有效推进,1998年别克新世纪轿车投产时的国产化率已高达56.76%,此后汽车产业国产化率进一步快速提升,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全供应链技术质量能级的发展及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上汽通用期间,我和中外员工还一起建立了上汽通用整车制造工程能力,即将新产品从原材料到整车成品的全工艺全过程制造工程本土开发能力。制造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是产品开发工程和生产制造之间的桥梁,是确保所开发产品可以被高效、高质量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基础。而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对汽车设计、制造工艺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充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006年,我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任职,泛亚是美国通用和上汽集团各出资50%合资组建,是中国首家合资设立的专业汽车设计开发中心。在泛亚的这段时间,我和团队抱着共同的梦想:实现泛亚全过程动力总成和整车自主开发能力的突破,开发设计中国首款老百姓买得起的高品质家用轿车。2010年,首款完全由泛亚主导自主研发的售价10万以内的车型新赛欧上市,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市场认可和成功,并大批量远销出口巴西、印度等多国。随后泛亚又完全主导开发了稳居中国商务车市场十多年冠军宝座的GL8公务商务车……泛亚团队的能力在持续不断的开发过程中获得快速成长和提升。因为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人才的贡献,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也被美誉为中国汽车开发的“黄埔军校”。
2011年我担任上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聚焦自主品牌研发。如何让集团尽快拥有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完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可持续优化能力的整车平台架构是我和团队当时的主要思考和奋斗目标。在全面总结过去所有产品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对标研究当时全球最新整车架构性能参数,广泛调研市场客户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经过团队三年多的日以继夜的全力拼搏,终于成功开发上汽集团首个自主原创的面向 A 级车市场细分领域的 A 平台架构,这一平台架构的从无到有的成功开发,进一步加强了上汽集团整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启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全面自主平台架构开发的新阶段。
2014年我担任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聚焦发展新能源电池壳等核心技术优势,开拓高端客户市场,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实现向美国特斯拉、瑞典沃尔沃、德国宝马等高端客户的模具和电池壳等产品供货和出口业务,企业品牌国内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
03 生逢其时,使命在肩,感恩在心
每一代人都伴随着独特的时代烙印。我们这一代人,由于早期资源相对匮乏,选择有限,因此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都异常珍惜,“干一行爱一行”。
小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通过技术带给别人价值的人;而当我带团队的时候,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则始终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地投入,每天忙完回到家感觉说话的力气也快用完了。早期,我常会对我女儿和家人有亏欠和内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很坦然地对女儿说,我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但我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了最大的努力。
我深深感慨自己很幸运,生逢其时,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亲身参与和感受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的建设及其巨大变化,亲历改革开放和合资合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全供应链技术能级的快速提升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积累打下扎实基础,有力推进了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百家争鸣和高速发展。
如今,中国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远远超越了我脑海中的德国那一幕;工作后不到15年,我就开上了汽车。1988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仅60.42万辆,2020年就已经达到24291.19万辆,这一发展速度是令世界惊叹的。
2021年我退休了,过去30多年来我始终在高速运转,并没有很多机会让自己沉静下来去梳理、反思和提炼。所以我决定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就是来中欧读书。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就读中欧EMBA是打开了眼界,认识到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优秀管理方法,DBA则更多是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让我学会深入分析和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机理,这一点意义巨大。